Muck Rack 记者打造自我品牌的地方
今天的记者,不再隶属报馆或电视台,他们可报道自己有兴趣的新闻,再以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吸引自己的粉丝!
MUCK RACK 正是一个让记者展现自我的平台,记者本身就是一份报纸,或一家电视台。
社群网路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的重要管道,报纸的经营也因此深受冲击。但是记者直接在社群网路发布丶转贴新闻,身兼新闻的制造者与聚合者(aggregator),在资讯大量泛滥的网路时代,反而有机会成为受人信赖的新闻来源。Muck Rack 这样一个新闻网站的出现,可以说反映着这种倾向。
Muck Rack 创办人 Greg Galant 曾担任过 CNN 的联合制作人,也曾长期主持访谈性节目的 podcast。Galant 从早期就注意到 Twitter 的传播影响力势必对记者带来影响,记者在新闻网站发布消息之後,第一步就是在自己的 Twitter 上转贴。因此 Muck Rack 专门汇集大型新闻媒体旗下记者丶编辑们的 tweet 帐号,经过验证後记上实名丶职称,随时追踪这些记者转贴的新闻,并与其他记者的统一汇整。一则消息有哪些记者转贴,记者们又有什麽意见,都可以一目了然。Muck Rack 每天也会整理一篇「日报」,汇聚前一天站上人气最旺的几则新闻,以及各报记者的简短反应。由於汇聚的都是记者的社群帐号,因此 Muck Rack 中受瞩目的除了一般的热门新闻外,还有不少是记者的业界相关消息。
Muck Rack 於2009年开站,一开始先找了150位记者加入,但是推出之後反应相当良好,到现在 Muck Rack 已经有来自六个国家的一万五千名记者,某些记者甚至是为了加入 Muck Rack 才上 Twitter 注册帐号。Muck Rack 也会每天汇整各家媒体机构的排行榜资料,包括被最多人追踪(following)的记者丶受转贴次数最多的热门报导丶在 Twitter 上发讯息最多的记者等等。当然热门关键字排行也是不可少的。这些资料有助於了解各媒体机构在 Twitter 上的影响力,同时也可看出记者族群关注的焦点。
Galant 表示,Muck Rack 的用户可区分成三类。除了核心的记者用户之外,还有许多希望接触记者的公关公司丶企业丶创业人士。Muck Rack 也为这些用户提供商业服务,让公关公司能透过特殊的搜寻机制找到适合发布新闻稿的领域相关记者。最後一种族群就是热切关注新闻的其他民众。一方面 Muck Rack 可以当作新闻网站收看(由於都是记者们的转贴,比较能显示记者心目中真正重要的新闻讯息,而不是一般民众一窝蜂式的热门消息),另一方面民众也可以在上面追踪自己喜爱的记者丶得知更多记者的业界消息,透过网站对记者有更多接触与了解。
在云端网路时代,社群媒体的分享对於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有直接的关联。相较於各新闻网站的各别文章阅览数往往不对外公开,社群网路的转贴次数是任何人都可以具体调查的数据,自然很适合被当作报导受社会关注程度的参考指标。Muck Rack 将记者的个人身份从社群网路与新闻媒体的交界当中凸显出来,记者的动态可以被随时关注,所发布报导的热门程度也一目了然,这必然会激励记者之间的竞争心。而报导精良的记者也会成为网路社群中的关注焦点,对於记者来说也有具体的参考典范。
对於一般读者而言,这样的社群交流让新闻报导拥有记者的个性,不再是躲在媒体组织後面的模糊面孔。在正经的新闻文章之外,记者在社群网路的简短发言可以更人性的一面丶同时带来一点业界的 inside 消息,让记者变成不失个人性情的专家。Galant 认为在 Muck Rack「人们真正起共鸣的部份在於,你在社群网站中成为你专业自我的延伸,能够提供专业的洞见与知识。」当然,记者在 Twitter 上发布消息的品质对 Muck Rack 很重要。如果记者如果一直发布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讯息,Muck Rack 的立意也就无用武之地。记者有意愿维护好自己的专业形象,也藉此从 Muck Rack 的发布中获得良好的名声,就能够创造社群内的正向循环。
在这个流动性至为快速方便的时代,报业在营收困难的情况下,人才反而容易向外流动,不受特定组织的约束。同时由於社群网路的讯息传播机制,个人的影响力可能不小於组织的力量。新闻记者主动利用社群网路传播新闻,并且经营个人品牌,以个人的身份与大众沟通,将会是未来逐渐兴起的趋势。读者们会在社群网路上随机浏览话题新闻而不单看特定媒体,却有可能长期跟随某位有专业素养丶值得信赖丶能提供洞见的记者。这时背後的媒体组织如何能够留住这群人才,让个人品牌能稳固回馈到媒体品牌上面,或许是长期经营的重大关键之一。(完)
Comments
Post a Comment